液态硅胶(LSR)模具的进胶方式直接影响产品成型质量、材料利用率及生产效率。由于LSR的低黏度、高流动性及高温固化特性,其进胶方式需特殊设计。以下是液态硅胶模具常见的进胶方式及其特点:
1. 冷流道进胶
定义:
冷流道系统与模温一致(通常为常温或略低),未加热的流道将胶料输送至模腔。LSR通过注胶嘴直接进入冷流道,依靠材料流动性填充模腔。适用场景:
小批量生产或原型开发。
产品结构简单、尺寸较小,对材料浪费敏感度低。
优点:
结构简单,成本低。
维护方便,无需复杂温控系统。
缺点:
流道内材料易固化(需定期清理),材料浪费较多。
不适用于多腔模具或复杂产品。
设计要点:
流道长度尽量缩短,减少固化残留。
浇口尺寸需更小(比热流道小20-30%)以控制流量。
2. 热流道进胶
定义:
流道系统独立加热(与模温一致或略高),保持LSR在流道内始终为液态,通过针阀或开放式浇口精准注入模腔。适用场景:
大批量生产、多腔模具。
对材料利用率要求高(几乎无流道废料)。
优点:
材料浪费极少,适合高成本LSR材料。
填充均匀,适合复杂结构或薄壁产品。
缺点:
系统成本高,需精准温控(±1°C)。
维护复杂,需防止流道内过早硫化。
设计要点:
采用针阀式浇口(避免流涎)。
流道加热区与模腔需隔热,防止热量传递干扰固化。
3. 针阀式浇口(Hot Runner with Valve Gate)
定义:
热流道系统中通过针阀控制浇口的开闭,注胶完成后立即关闭,防止LSR回流或流涎。适用场景:
高精度产品(如医疗导管、密封件)。
需多段注射或顺序填充的复杂结构。
优点:
无流涎,浇口痕迹小(甚至无痕)。
可精确控制注胶时间和压力。
缺点:
结构复杂,制造成本高。
对阀针与阀座配合精度要求极高(≤0.01mm)。
设计要点:
阀针材质需耐高温、耐磨损(如硬质合金)。
浇口位置避免设在产品高应力区域。
根据材料特性:
高流动性LSR → 小尺寸浇口(点浇口)。
含填料的LSR → 直接浇口或扇形浇口。
关键设计注意事项
温度匹配:热流道温度需与模温一致(±2°C),防止提前硫化。
排气优化:所有进胶方式均需配合真空排气槽(深度0.01–0.03mm)。
防粘处理:浇口区域镀特氟龙或纳米涂层,降低脱模力。
通过合理选择进胶方式,可显著提升液态硅胶制品的成型效率与质量,同时降低材料损耗和后续加工成本。